1996年6月,原国家科委和财政部联合立项,设立了国家重大软科学课题《我国未来经济发展各阶段特点与支柱产业选择》。课题组由多家单位的专家学者共同组成,经过近一年的研究后,于1997年4月完成报告初稿,上报有关部门,后又几经修改和完善,形成一套研究报告。十五大以后,在研究报告的基础上,由李京文教授主编,形成了《21世纪:中国经济大趋势》一书,辽宁人民出版社作为重点书目已于1998年3月出版。
与国内已经出版的跨世纪经济研究成果相比,本书的特点在于其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有机结合;在对我国经济发展现状进行深入分析的同时,对世界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过程进行了全面总结与比较研究;根据对科学技术发展变化趋势和未来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分析与预测,利用大型长期经济预测模型,对我国1996—2050年长期经济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与预测;并按照不同汇率情况,对我国各阶段经济总量和人均总量与美国进行了比较。
按照本书的结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旧的计划经济体制残余并存;经济总量高速增长与低效率和低质量并存;人民群众收入水平普遍提高与收入差距拉大并存;经济规模迅速扩大与失业率上升并存等。认为我国经济发展在二元结构日益明显的情况下,进入了全面工业化和快速信息化阶段,开始了“自我持续增长”的新时期。除农业和部分基础设施外,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已经由计划经济时期的落后生产力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需求之间的数量矛盾为主,转向质量矛盾为主。
根据对世界工业化进程的分析,本书认为我国处于世界第四代工业化范围的特点,决定了我国必须将发达国家先后用了两百多年完成的工业化和信息化过程,压缩在未来50年内完成,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还要不断吸收当代最新的科技成果,到2050年赶上发达国家。因此,我国未来经济发展必须采取十个并举的战略措施。即现代化与信息化并举;支柱产业、新兴产业量的扩张与质的飞跃并举;引进技术与自主研究开发并举;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并举;基础产业与加工产业并举;城市现代化与农村城市化并举;拓展国际市场与开拓国内市场并举;公平与效率并举;继续提高沿海地区发展质量与加快中西部发展速度并举;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与加强宏观调控并举。
通过对世界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国际国内资源与环境变化的分析与预测,参考发达国家的经验,本书指出了未来50年我国经济在十五个方面的发展趋势:1、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从生产力与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求之间在数量上的不适应转为质量上的不适应;2、经济增长速度将持续维持在相对较高的水平上,但将逐步放慢;3、产业结构将逐步发生本质性变化,第一产业就业比例将急剧下降,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持续上升。支柱产业将由机械、电子信息、石油化工、建筑业逐步转向电子光学信息产业、生物产业、汽车产业、建筑业和海洋与空间产业;4、多层次消费需求结构带动多层次产业结构递进升级;5、多层次技术进步促进产业结构加速高级化;6、“超前”实现现代信息化;7、传统重工业在2030年达到规模高峰,以后规模绝对量将逐步萎缩;8、就业对知识化程度要求日益提高,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失业率升高不可避免;9、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最大问题将由国有企业问题转为农村现代化问题;10、东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绝对差距20年内将继续扩大,2030年以后才会逐步减小;11、“白领”与“蓝领”收入差距将会扩大;12、2030年以前生态环境破坏压力日益增大,2030年以后将逐步好转;13、粮食和资源短缺压力增大,石油对进口依赖程度上升;14、在国际贸易分工中的地位日益上升,经济增长的推动力以内需为主;15、承担国际义务日益增多,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不断上升。为了确保我国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作者提出了14方面的重大政策建议。